跟着非遗看海南 | 听海南渔民讲述“108兄弟公”的故事

娱乐2024-05-02 09:16:24284

原标题:跟着非遗看海南 | 听海南渔民讲述“108兄弟公”的跟着公的故事故事

编者按:

非物质文化遗产,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非遗历史记忆、共同情感、看海经验智慧,南听也是海南一个国家民族软实力的重要资源。以视听纪录技艺、渔民以影像传承文化是讲述时代的必然选择。新海南客户端、兄弟南海网、跟着公的故事南国都市报推出专栏“跟着非遗看海南”,非遗讲好“文化故事”,看海践行“非遗传承”使命。南听

新海南客户端、海南南海网、渔民南国都市报 记者苏靓

兄弟联吟镜海清,讲述孤魂作颂烟波静。

——题记

南海边,孤魂庙,缕缕香烟,寄托无尽哀思。

西沙群岛之上,随处可见珊瑚石堆砌而成的小庙,高一米,庙门仅巴掌大小,门口立着数跟燃尽的红烛,庙上的对联在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中已然褪色。

与供奉神像的庙宇不同,这些搭建工艺稍显粗糙的小庙,是兄弟公庙,又称孤魂庙,是南海渔民为祭祀“108兄弟公”和那些出海未归的遇难者所建。

南海海神“108兄弟公”

《琼海县志》记载:“明永乐年间,琼海渔民已往返于南海捕鱼和居住。”

西沙群岛上的兄弟公庙有的是明代所建,大多数则是清代所建,庙里的瓷器横跨明代、清代和近代,是渔民在南海活动的重要标记。

在永兴岛现气象台,曾有清代渔民修建的一座小庙,名“兄弟公庙”。庙门横匾书“海不扬波”,对联云“兄弟感灵应,孤魂得恩深”。

渔民所祭祀信仰的兄弟公,并非传统神话人物,而是在海上遇难的108位渔民兄弟。

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。资料图

相传,明朝时,居住在海南岛的渔民经常到西沙、南沙捕鱼,而过去南海一带海盗猖獗,经常袭击渔船,潭门的108个渔民结拜为兄弟,立下生死与共的誓言,时常组队一同出海。有一次,渔民在海上再次遇到海盗,危急关头,兄弟们将船紧紧连在一起,最终一起击退了凶猛的海盗。后来,108个兄弟出海时,在海上突遭暴风雨,他们选择共同进退,在滔天海浪中全部丧生。

此后,人们纷纷效仿108名兄弟的做法,一同出海抵御风险,自发建造兄弟公庙,以慰海上亡魂。

琼海潭门镇渔船出海。记者 李昊 摄

每逢七月十五,或出海前,或海上生产满载而归,渔民都会举行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,以求风调雨顺,平安而归。

海上波浪滔天,风险难测,在经过危险海域时,渔民会在船上祭海,祈求海神保佑。

据记载,1977年,时年91岁的文昌县龙楼老渔民符永信在回忆时说,“出海经常会遇到风险,有一次我们从清澜开往南沙,途中遇到大风,船上东西都翻了,我们央求108兄弟公保佑,在海上漂了七天七夜后,最后漂到了越南,幸好人都无事。”

“在我们渔民心目中,108兄弟公就是我们的海神,我们每年都会祭拜,出海前会举行大型祭祀,在家里也会供奉。”在接受新海南客户端采访时,潭门镇草塘村村民黄家经介绍说。

草塘村被誉为“南海第一村”,村民自明朝起便前往南海打鱼。辖下四个自然村里,每隔千米就有一座兄弟庙。

文教自然村有一座恢弘的兄弟庙,门前桥头栏杆上雕刻着龙凤,墙上置一对鲤鱼香炉,庙里一副对联道出了兄弟庙的意义,“兄弟联吟镜海清,孤魂作颂烟波静”,渔民祭“兄弟公”保佑平安的同时,也在祭奠葬身大海的遇难者。

神秘庄重的仪式

“108兄弟公”祭祀仪式分为“做福”、“洗咸”和“做兄弟公”。

今年88岁的潭门镇草塘村村民黄庆河,是国家级非遗项目——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的代表性传承人,他告诉记者,琼海潭门港的渔民在出海前,必祭祀兄弟公,称为“做福”。

初冬,当捕捞季来临,各船长便开始忙碌起来,挑选黄道吉日准备“做福”。

潭门镇草塘村村民黄庆河。记者 李昊 摄

“要准备煮熟的全猪或猪头尾、饭团和烈酒供祭兄弟公,请祭司做法。”黄庆河说,船长通过“做福”,向兄弟公许愿祷告,并宣誓“祭公词”。

船长从兄弟庙出来后,随着祭司一路吹着牛角号,敲锣打鼓,舞龙舞狮至渔船,在渔船桅杆上粘贴红纸黑字的祝福语,如“一帆风顺”“主将帅八面威风”“先锋将军威风凛凛”“大吉大利”等。

黄庆河告诉记者,渔船到达永兴岛兄弟公庙后,会把煮熟的整头肥猪抬至庙中,习惯称为“烧香割红”,如果开赴南沙,则按惯例至少要带两头大肥猪和数只公鸡,经过西沙、到达南沙双子礁时都要杀鸡、杀猪祭祀,如果在海上或岛上过年,也要杀猪祭祀兄弟公。

远航归来,满载而归,渔民则喜笑颜开,举行“洗咸”仪式,感恩兄弟公庇佑,宰杀肥猪当祭品,烧香、献酒、放鞭炮。

如果是渔民在浅海捕捞,凡是当天返航而生产丰收的渔民,就会立即祭拜兄弟公。船长会带着大鱼、饭团到兄弟公庙供奉,祭拜完毕后,全村男女老幼,乃至路人,都能“分一羹”鱼汤。

渔民精神信仰的传承

扬帆远航,渔民在海上少则两个月,多则半年有余。船头四顾,目之所及皆为渺茫,船随波浪浮动,渔民的心也如水中浮萍。

“海上不同于陆地,看不着边际,心里没有底。”年近70岁的琼海潭门镇老船长许书益告诉记者,于他而言,兄弟公是他出海的精神依靠。

琼海潭门镇老船长许书益。记者 李昊 摄

在许书益心中,兄弟公精神是团结合作,共同进退的精神。

忆往昔,许书益娓娓道来一件他至今难忘的事。

“有一年,我开着一艘50吨重的船,航行至西沙40海里时,船的主机突然坏了,只能停在原地。”当时,许书益立即用对讲机联系一同出行的“联帮船”,不消片刻,便有船长回应。

没过多久,看到远处驶来一艘约60吨重的大船,许书益喜出望外,“这下有着落了”。海上狂风巨浪,许书益的船无法拉回潭门,只能在“联帮船”的帮助下,顺着东南风开到万宁大洲岛。

“当时到那边时,已经是夜里9点左右了,大家都精疲力尽。”许书益说,“渔民出海即是兄弟”,在海上讨生活离不开大家守望相助。

靠海吃海的渔民,除了要预防天灾海祸,还要提防各类侵扰。

黄庆河1950年就随父出海,回忆起远航经历时,黄庆河说:“当时,我们会带着椰子苗,种下椰子树,这样以后上岛就有水喝,拜祭兄弟公后,会把米粮藏在庙里。”

眼前的黄庆河已是鸡皮鹤发的耄耋老人,身材精瘦,续着白须,谈起这段过往,他却精神矍铄,缓慢地从桌下翻出一张泛黄的旧宣纸。

这是祭拜兄弟公仪式必备的《祭公词》。

黄庆河念起了《祭公词》,一字一句,掷地有声。“叩请恩公香何,主乃宗亲,山川银露,男女伍姓孤魂,壹佰零捌兄弟神畅……”

时至今日,年事已高的黄庆河早已无法远航,但他桌上始终摊着一张南海地图,放着罗盘、放大镜和那一枚“入党60年”的勋章。

老物件承载着渔民的希望,见证临海而居的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凝聚起磅礴力量。

“以前,兄弟公勇斗海寇,如今我们渔民也要守着我们的祖宗海互帮互助,无论是祭海仪式还是兄弟公精神,都是代代相传,至死不变的。”黄庆河摩挲着《祭公词》,定定地看着记者说道。

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海报。(苏靓)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tchuye.com/html/473c099177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和县历阳镇万寿村:驻村帮扶促振兴 乡村蝶变满目新

爱美客的肉毒素前路:能否承接增长使命?

“2023百大年度品牌榜”公布,古井贡酒2022秋酿大典 入选“品牌营销案例TOP50”

中国人民银行邹澜: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

中央批准:姜澜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

新冠病毒消失是好事,但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,真正的苦日子要来了

消息称Meta阻止欧盟用户通过VPN访问Threads

财经CEO邓庆旭一行到访山西汾酒,推动双方共同发展

友情链接